“嫁汉不嫁工程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铁鞋踏破路还长,测量仪器肩上扛,晴天烈日照身上,
寒天雪地印两行。”这是国投中国电子院人拿来自嘲的打油诗,也是很多驻扎在施工现场的中国电子院人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下面要讲述的就是把科研搞在施工现场,把铺盖打在荒郊野外的工程郎的事。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在北京怀柔建设一台高性能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称为“北京光源”。这个项目投资45亿,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亮光源,它是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提供关键的研究手段,能够让我国在生物医药、电子器件、航空工业材料等产业领域具备先进的技术优势。我们中国电子院凭借68年历史沉淀和综合技术优势负责了这个项目的前期咨询、园区规划、建筑外观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工作。为了确保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光源的稳定,我们就要攻克防微振技术难题。说到微振动,汽车经过有振动、风吹过有振动、空调外机箱也有振动,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振动,可是项目要求我们做到光束运行过程中连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的振动都不能有,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国际上微振动要求最高的项目了,哪怕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都解决不了这个技术难题。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运行,邢云林博士和他的团队就长期驻扎在项目现场、时时刻刻关注进展情况,专门解决防微振技术难题。为了更好的记录项目进展,我在土建还没动工前就有机会到现场去拍摄。施工现场是一大片荒芜的空地,远远的看到几个工人蹲在土坑施工,走过去才发现,竟是防微振技术带头人邢云林和他的团队成员在布置设备,这哪是我想象中的科研团队,明明是包工头的形象啊,他们在做的也正是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采集数据。
地处怀柔郊区,方圆几公立内都没有餐厅、没有洗手间,连外卖都不派送,冰天雪地的矿泉水拿出来就结冰,女同志更是连口水都不敢喝,生怕跑洗手间时间太久耽误做实验,人称“沙漠骆驼”,他们这样一待就是一个月,一待就是两三年。
为了精准的测量大地振动数据,就得给地面背上24小时“心脏监护仪”,凌晨两三点,家家户户正在酣眠的时候,他们团队成员还蹲在工地布点、采样、监测,女同志也不例外,等夜间工作完成,天也微亮了,赶快收拾好设备简单休整一下,又得去往下一个监测点。特别是夏天现场40多度,不分昼夜的工作,中暑早已是常事儿了。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突破国外对我国大科学领域的封锁,邢云林根本顾不上家庭,一心扑在项目现场。谁都不知道,他还是个准新郎呢,眼看就要结婚了,婚纱照都因为赶项目工期一拖再拖,爽约几次后爱人实在为难,让他结束驻场测试后必须去拍,并且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做好防晒。结果连续半个多月的驻场测试之后,邢云林从工地回到家,皮肤晒得干裂黝黑,一身臭汗味,爱人见了不停的抹眼泪,一边埋怨他没有做好防晒,一边有心疼他累瘦了一圈。邢云林安慰到,“等我忙完了,咱家的家务活我都包了哈”
可是哪有忙完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全国紧急按下了“暂停键”,这也对北京光源项目产生了严重影响,邢云林这一次以党员的身份冲在了前线,有的同事无法到京,或需要居家办公,邢云林主动请缨,一人承担多项工作,一如既往的扑在项目上,爱人没有埋怨,坚定的支持他的工作,她说,越是艰难的时候党员越应该顶上。
疫情期间,国投集团白涛董事长亲临光源项目现场,他看到现场有序复工复产后提到:“科研人员很伟大,科学家团队、工程师团队将科学理论转化成设计方案,施工团队将方案变成现实,这个过程非常不易。”他勉励大家要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做出更多的技术支撑与贡献。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国投中国电子院成立68周年,68年来我们始终秉持着“敬人敬业敬科学、求质求效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子院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像邢云林这样新一代的青年科技人才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目前和以后长期要做的事儿,就是要踏踏实实工作、严谨认真搞科研,希望能够为中国电子院的发展和新国投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星星之火,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提升不断奋斗,努力作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的优异成绩!